8月5日晚,万科A再度公告:第一大股东深铁集团向其提供不超过16.81亿元借款,用于偿还公开市场债券本息。这是深铁年内第八次向万科“输血”,累计借款总额突破240亿元。在万科上半年净亏损超百亿、股价年内跌超10%的背景下,这场国资大股东与混合所有制房企的“资金接力赛”,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的生存逻辑。
深铁的“算盘”:国资责任与战略利益
深铁集团作为深圳市国资委下属企业,其决策始终交织着政策使命与商业理性。此次借款的利率设定为LPR减66个基点,远低于市场融资成本,且未强制要求抵质押物,这种“低息无抵押”的慷慨,本质是国资对系统性风险的主动兜底。
从财务层面看,深铁2017年以664亿元入股万科,持股27.18%,若万科暴雷,其投资将面临巨额减值。更关键的是,万科在全国有超千个在建项目,涉及数百万购房者的“保交楼”民生问题,以及万亿级债务链条的金融稳定。深铁的借款,实质是以市场化方式履行“国企社会责任”,避免万科危机演变为区域性金融风险。
展开剩余71%战略层面,万科是深铁推进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的核心伙伴。深铁的地铁建设与万科的城市开发能力深度绑定,若万科倒下,深铁的“轨道+物业”蓝图将失去关键执行者。因此,深铁的“输血”不仅是财务救助,更是对自身业务生态的保卫。
万科的“突围”:债务化解与业务转型
在深铁支持下,万科上半年完成164.9亿元公开债务偿还,2027年前无境外债到期,短期流动性压力暂缓。但更深层的危机仍在蔓延:上半年净利润亏损超百亿,毛利率跌至6.1%,销售规模同比下降34.6%。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万科仍未摆脱“以价换量”的生存模式。
万科管理层在中期业绩会上坦言,亏损主因是“结算规模下降、毛利率低位、资产减值”。这反映出行业共性困境:土地成本高企、房价下行压力、库存去化缓慢。尽管万科通过“瘦身健体”盘活64个项目、回笼资金57.5亿元,但这些举措更多是“止血”而非“造血”。
更值得关注的是,万科与深铁的融合正在加速。双方在长租公寓、城市更新等领域展开合作,深铁董事长已兼任万科董事会主席,国资全面进驻管理层。这种“血缘融合”能否催生新业务增长点,仍是未知数。
行业的“镜像”:国资救市与市场化出清
深铁对万科的救助并非孤例。2025年以来,多地国资通过注资、收购项目等方式纾困本地房企,形成“国资托底+市场化重组”的救市模式。这种模式既避免了行业硬着陆,也引发争议:国资是否在用纳税人资金为市场风险买单?
从万科案例看,深铁的借款并非无条件输血。其要求万科提供万物云股权质押、资产抵质押等担保措施,且借款用途严格限定为偿债,防止资金挪用。这种“有条件的救助”体现了国资的审慎:既维护市场稳定,又避免道德风险。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万科作为混合所有制标杆企业,其存亡关乎市场信心。若万科倒下,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多房企融资渠道冻结、项目停工。深铁的救助,本质是通过“时间换空间”,为行业转型争取缓冲期。
未来的“变数”:政策、市场与企业三角博弈
尽管深铁的借款为万科赢得了喘息之机,但行业寒冬仍未过去。万科中期业绩预告显示,其经营服务类业务(如物流、商业)收入增长12%,但占比仍不足20%,难以对冲开发业务下滑。如何培育第二增长曲线,是万科必须回答的命题。
政策层面,中央持续强调“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但“房住不炒”基调未变。这意味着,国资救助不会无限度延续,企业最终需依靠自身竞争力生存。万科若想真正走出困境,必须在产品力、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上实现突破,而非依赖大股东“输血”。
市场层面,购房者信心修复仍需时间。万科上半年交付4.5万套房源,销售回款率超100%,显示其运营能力仍强。但若房价持续下行、库存去化缓慢,即使有国资支持,万科也难逃亏损泥潭。
深铁与万科的这场“资金接力赛”,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期的缩影。国资大股东的介入,既是对市场风险的主动管理,也是对自身战略利益的坚守。但对万科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债务偿还,而在如何在新周期中重构商业模式、重塑竞争力。
当行业从“高杠杆、高周转”转向“低杠杆、精细化”,万科的命运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兴衰,更将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注脚。深铁的借款,或许能暂时点亮万科的生存之光,但未来的路,仍需万科自己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布于:福建省股票配资平台开户,股票资配公司,2020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