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亿美元与11亿美元——这是中美贸易战中大豆与地沟油的对决。 当特朗普拿起“废弃食用油”作为武器威胁中国时,他可能没算清这笔账:中国去年进口美国大豆花了128亿美元,而美国从中国买的“地沟油”仅值11亿美元。 这种不对等的威胁,暴露了美方在贸易战中的战略困境。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称,中国不买美国大豆是“经济敌对行为”,他考虑终止从中国进口废弃食用油作为报复。 但这种威胁立刻被数据打脸:废弃食用油是美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关键原料,中国供应占美国进口的40%以上。 美国本土根本无力替代。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本想拿废弃食用油讨好美国豆农,结果反而坑了自己人。 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额从2025年4月起直接归零,导致美国中西部农场破产率同比上涨35%。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哀叹:“这对整个行业是一场5级火警警报级别的危机”。
中方的反制不仅精准,而且有法可依。 稀土管制依据《稀土管理条例》和《出口管制法》,大豆订单转向南美市场。 阿根廷与中国签下9亿美元大豆协议,米莱政府临时取消农产品出口税,11月至12月已被预定40船大豆。 美国豆农的损失已成定局。
贸易战打到第七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陷入自我矛盾。2025年4月,美国将对华商品关税加至145%,结果导致一季度GDP萎缩0.3%,普通家庭年支出增加3800美元。 仅仅一个多月后,美国又主动提出“关税休战期”,态度急转。
中方始终如一的态度是:“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中国驻美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强调,美国不能一边要求谈判一边发出威胁,这是错误态度,必须纠正。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则直接点明:美方想谈,就得先取消所有单边加征的关税。
特朗普的困境在于,他既需要谈判缓解经济压力,又不敢轻易放弃关税筹码。 中期选举临近,中西部农业州是共和党票仓,豆农的愤怒直接冲击政治基本盘。 而中国对美国政策的反复早已免疫。
历史记录让中方对谈判格外谨慎。 2018年特朗普“谈10轮加10次税”的套路,让13轮谈判全部落空。 美国撕毁第一阶段协议的行为,彻底消耗了其信誉度。 如今中方坚持先取消关税再谈判,是对等反制的必然选择。
贸易战背后的科技博弈同样激烈。 中国管制稀土出口后,美国军工企业首当其冲。 亨廷顿·英格尔斯造船厂的3艘伯克级驱逐舰因缺稀土零部件延期交付,洛克希德·马丁的F-35生产线产能下降45%。 这些反制直击美国战略产业软肋。
美国零售商协会多次警告,关税推高商品价格,加剧通货膨胀。特斯拉等企业被迫裁员,苹果手机加税后售价飙至2300美元。 但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最终砸疼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
中方在谈判中提出的三大条件清晰明确:取消所有加征关税、停止威胁讹诈、尊重中国内政。 尤其是台湾问题,被定义为“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这些条件成为检验美国诚意的试金石。
当前的中美贸易博弈已从“短兵相接”转向“规则博弈”。 每季度召开的技术贸易工作组会议、计划中的产业政策对话,显示双方正在尝试建立新规则。 但前提仍是美国必须改正错误态度。
特朗普政府面临两难:继续加关税将加速经济衰退,取消关税则面临政治失败。而中国已通过多元化贸易布局削弱美国市场依赖。 这场博弈的主动权,正随着美国关税牌的枯竭悄然转移。
股票配资平台开户,股票资配公司,2020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