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水流潺潺,标准化标识牌醒目矗立,崭新围墙与青山绿水相映。近日,高平市巩村村、刘庄村等三个村落的水源地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不仅让4300余名村民喝上了“放心水”,更以生态治理的微观实践,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民生图景。这场由晋城市生态环境局高平分局与河西镇共同推进的村级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答卷,也是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注脚。
巩村村水源地围墙修葺一新
从“用水”到“护水”的转变,折射出治理理念的升级。面对防护设施破损、标识标牌缺失等历史遗留问题,高平没有止步于“头痛医头”的修补,而是以“一源一策”的精准思维重构保护体系。巩村村采用“分区分段”作业法,既保障供水安全又减少施工扰民;刘庄村采取“机械除草+人工保洁”模式,将环境整治与隐患排查同步推进。这些因地制宜的举措,既避免了“一刀切”的教条主义,又彰显了科学治理的智慧。
展开剩余60%更值得称道的是,这场行动构建了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村干部组织义务劳动清运垃圾,村民自发清理地块,党员责任岗实现常态化巡查,举报电话畅通监督渠道……当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当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生态保护便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共治的协奏曲。正如村民老张所言:“发现问题能随时反映,喝水更放心了!”这种参与感与获得感,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机械除草
井口增高防渗改造
水源地的焕新,不仅完成了环境工程的阶段性目标,更开启了以民生为核心的长效治理新篇章。20余块标准化标识牌不仅划定了生态红线,更成为政府“办实事”的承诺标识;30余处环境问题的整治,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重塑了乡村的生态肌理。当井口增高防渗改造与电闸换新这些“细节工程”被纳入治理视野,当“党员责任岗”将先锋模范作用延伸至田间地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力度,更是民生关怀的温度。
从一泓清泉看乡村振兴,高平的实践启示我们:守护生命之源,既要筑牢生态屏障的“硬支撑”,更要激活共建共享的“软动力”。当政府治理与群众参与形成合力,当短期整治与长效管理有机衔接,村级水源地便能成为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更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微样本”。这幅以水为笔、以民为心的生态民生画卷,正在长平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网信高平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平台开户,股票资配公司,2020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